徐晓云:通过矿山多能互补供电系统,解决矿山用能痛点

5月21日,在2024第三届亚洲矿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际欧亚区域部市场部副总经理徐晓云表示,在电力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进行矿业开发,可以通过矿山多能互补供电系统,解决矿山用能痛点。

1.jpg

徐晓云指出,我国海外矿产开发合作模式日趋成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依附资源多产业化等特点。

不过,亚非拉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薄弱,电网供电稳定性、连续性难以保障,输电损耗大,电价高。而矿区多位于偏远地区,远离主干线路,一般需要建设离网的电力系统,可持续、稳定、低廉的电力系统成为项目盈利的关键之一。

徐晓云表示,目前偏远矿区开发主要采用柴油发电,但柴油价格高,且供应和运输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和不稳定性。

面对海外矿山用能发展痛点,徐晓云根据中国电建海外矿业开发经验,提出了矿山多能互补供电方案。

常见的成规模电力来源主要有“风光水火核”,即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火电和核电。徐晓云指出,矿山电力供应要求高效、可靠和可持续,供电系统需具备24小时持续稳定供电的能力,单一供电方案中,只有燃油发电能够满足矿区供电的要求,目前在配置适当规模的燃油发电之外,基于矿山所在区域的水、风、光资源,开发一套发挥各种能源优势的综合供电方案。

徐晓云强调,矿山多能互补供电系统的技术核心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各种电源装机容量的合理搭配,既保证供电需求,又可以为开发商节省发电成本,提高项目的营利性

二是通过智能化技术和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和控制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一体化系统电力的智能管理

徐晓云表示,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光伏+储能电池+燃气/柴油发电机混合能源系统,能充分利用光伏发电、储能技术和传统发电机的优势,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储能系统的能量存储问题以及柴油发电机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这将为矿山项目等偏远地区的独立工业用电设备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在保证矿区供电前提下,如果产生富余电量,还可给附近城镇供电。

在徐晓云看来,非洲拥有天然的矿山多能互补供电优势,非洲区域的矿业开发可以采取多能互补供电方案。徐晓云介绍,非洲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水能蕴藏量11.55亿千瓦,占世界21%,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同时,非洲风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蕴含的电力为5000万亿-7000万亿千瓦时/年,约占世界的30%。此外,非洲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集中的大陆之一,四分之三的土地可接受太阳垂直照射,太阳能资源丰富,可用程度高,潜在装机规模在10亿千瓦。

为进一步推进矿山多能互补供电系统,徐晓云建议,一是加强协同,形成矿业国际合作新生态。一方面,利用好政府、行业、协会、使馆搭建的平台资源,加强产业协同,将产业优势、资金优势与国外需求结合起来,围绕矿业产能新建、转移和提升开展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共赢为导向,以海外矿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为主要领域,以直接投资、工程承包、装备贸易和技术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国际矿业合作新生态。

二是推动矿业产能合作迭代升级。从以矿业项目开发为主体,向矿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或“矿业+能源+基础设施”联动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型,协助资源国推进矿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互利共赢。在矿山供能方面,建议在电网薄弱地区,或柴油供给困难,价格较高的区域,开展能源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水风光资源条件,谋划矿电一体化开发方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