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1年全国地质勘查通报​》发布

地质勘查投入


2021 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73.81亿元,同比增长7.5%,较疫情前的 2019 年增长 1.0%,自 2013 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1.png



2006—2021 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对比图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42.06 亿元,占总量的 24.2%,同比减少 9.1%;地方财政76.44 亿元,占总量的 44.0%,同比增长 19.7%;社会资金 55.31 亿元,占总量的31.8%,同比增长7.4%。

资金投向:矿产勘查 85.85 亿元,占总量的 49.4%,同 比增长 4.1%;基础地质调查 13.32 亿元,占总量的 7.7%,同比减少 33.2%;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45.91 亿元,占总量的 26.4%,同比增长 33.0%;地质科技与 综合研究 25.58 亿元,占总量的 14.6%,同比增长 16.4%;地 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 3.15 亿元,占总量的 1.8%,同比增长 15.4%。

资金投入前 5 位省(区)分别是内蒙古(17.38 亿元)、 新疆(13.80 亿元)、山西(8.93 亿元)、河北(8.33 亿元)、 青海(7.58 亿元)。


2.png


2021 年各省(区、市)地质勘查投入示意图


01 矿产勘查


2021 年矿产勘查投入资金 85.85 亿元,同比增长 4.1%, 较 2019 年减少 2.5%。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 11.36 亿元,占 13.2%,同比减少 28.0%;地方财政 32.81 亿元,占 38.2%,同比增长 17.8%;社会资金 41.68 亿元,占 48.6%,同比增长 7.3%。

资金投向:以煤炭(13.49 亿元)、金(10.90 亿元)、

铀(7.14 亿元)、铜(6.55 亿元)、铅锌(5.95 亿元)为主, 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 51.2%。与 2020 年相比,投入增长的矿 种主要有稀土、铁、钾盐、磷、石墨,投入减少的矿种主要 有锡、锰、银等。


3.jpg


资金投入排名前 5 位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14.44 亿 元)、新疆(9.63 亿元)、黑龙江(5.05 亿元)、贵州(4.79亿元)、陕西(4.13 亿元)。


4.png


2021 年各省(区、市)矿产勘查投入示意图


实施项目 3419 项次,同比增加 1.5%。其中,新开 1790项次,续作 1629 项次。完成钻探工作量 637 万米,同比增 长 20.6%。完成钻探工作量排名前 5 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112.3 万米)、新疆(72.3 万米)、江西(41.0 万 米)、黑龙江(39.4 万米)、贵州(37.0 万米)。



5.png

2021 年各省(区、市)钻探工作量示意图


02 基础地质调查


投入资金 13.32 亿元,同比减少 33.2%,较 2019 年减少48.1%。资金来源:中央财政 6.17 亿元,占 46.3%,同比减少 39.3%;地方财政 6.03 亿元,占 45.3%,同比减少 29.9%;社会资金 1.12 亿元,占 9.4%,同比减少 5.1%。

资金投向:区域地质调查 2.60 亿元,区域地球物理调查1.35 亿元,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59 亿元,遥感地质调查 0.71亿元,矿产地质调查 2.02 亿元,海洋地质调查 2.85 亿元,其他 1.82 亿元。

资金投入排名前 5 位的省份分别是:山东(1.12 亿元)、 甘肃(0.83 亿元)、内蒙古(0.75 亿元)、海南(0.72 亿元)、 西藏(0.71 亿元)。

实施项目 580 项次,同比减少 25.8%。其中,新开 347项次,续作 233 项次。


03 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投入资金 45.91 亿元,同比增长 33.0%,较 2019 年增长32.6%。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 19.30 亿元,占 42.0%,同比增长 35.2%;地方财政 23.84 亿元,占 51.9%,同比增长 33.1%;社会资金 2.77 亿元,占 6.1%,同比增长 19.4%。

资金投向:水文地质调查 10.02 亿元,环境地质调查 6.26亿元,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22.24 亿元,工程地质调查 2.13亿元,地热调查等 5.25 亿元。

资金投入排名前 5 位的省份分别是:河北(2.87 亿元)、浙江(2.86 亿元)、山西(2.69 亿元)、新疆(2.68 亿元)、 青海(2.45 亿元)。

实施项目 2352 项次,同比增加 51.4%。其中,新开 2004项次,续作 348 项次。


04 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



投入资金 25.58 亿元,同比增长 16.4%,较 2019 年增长29.6%。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 3.26 亿元,占 12.7%,同比减少 1.9%;地方财政 13.09 亿元,占 51.2%,同比增长 37.5%;社会资金 9.23 亿元,占 36.1%,同比增长 1.1%。

资金投向:地质科学研究 6.36 亿元,技术方法创新 3.21亿元,各类报告编写 16.01 亿元。

实施项目 4027 项次,同比增加 35.7%。其中,新开 3445项次,续作 582 项次。


05 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


投入资金 3.15 亿元,同比增长 15.4%,较 2019 年减少22.8%。其中,中央财政投入 1.97 亿元,同比减少 27.8%。


地质勘查主要进展


截至 2021 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共计 9426个,较 2020 年末减少 1.4%;登记勘查面积 10.66 万平方千 米,较 2020 年末减少 6.3%。

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探矿权数量最多的 5 个省(区)分别是:新疆(1880 个)、内蒙古(1356 个)、江西(1044 个)、云南(615 个)和河南(414 个), 5 省(区)探矿权总数占全国的 53.5%。



6.png


2006—2021 年全国非油气探矿权数量对比图


从矿种分布看:主要集中在 34 个重要矿种,其探矿权共计 7680 个,占总数的 81.5%。探矿权数量最多的 5个矿种分别是:金矿(1885 个)、铜矿(1576 个)、铅矿(955 个)、煤炭(860 个)、铁矿(796 个),5 个矿种探 矿权数量占全国的 64.3%。

从矿类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金属矿,其中有色金属 探矿权数量 3443,占全国总数的 36.5%;贵金属探矿权 2139 个,占全国总数的 22.7%;黑色金属探矿权 1030 个,占全国 总数的 10.9%。能源矿产探矿权 1333 个,占全国总数的 14.1%;非金属矿产探矿权 1395 个,占全国总数的 14.8%。

2021 年全国共新立非油气探矿权 445 个;出让面积2845.2 平方千米;出让合同 163.88 亿元。从出让方式看,协议方式 211 个,招拍挂方式 234 个。


7.jpg


01 矿产勘查


全国新发现矿产地 95 处,其中,大型 38 处,中型 34处,小型 23 处。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 5 位的矿种依次 是:地热(7 处)、饰面用花岗岩(7 处)、水泥用灰岩(6 处)、建筑用花岗岩(5 处)、陶瓷用砂岩(5 处)。

全国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338 处,其中普查 103 处、详查 174 处、勘探 6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数量排名 前 5 位的依次是:煤炭(23 处)、建筑用灰岩(20 处)、 水泥用灰岩(19 处)、铁(17 处)、金(12 处)。

1. 煤炭

新发现矿产地 4 处(大型 2 处、中型 1 处、小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23 处(普查 5 处、详查 5 处、勘探 13 处)。

2. 锰矿

新发现矿产地 1 处(中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3 处(普查 2 处、详查 1 处)。

3.铜矿

新发现矿产地 2 处(中型 1 处、小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6 处(普查 3 处、详查 2 处、勘探 1 处)。

4. 铅锌矿

新发现矿产地 1 处(中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18 处(普查 7 处、详查 4 处、勘探 7 处)。

5. 铝土矿

新发现矿产地 1 处(小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9 处(普查 5 处、详查 3 处、勘探 1 处)。

6. 钨矿

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6 处(普查 2 处、详查 3 处、勘探 1 处)。

7. 金矿

新发现矿产地 2 处(大型 1 处、小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12 处(普查 5 处、详查 5 处、勘探 2 处)。

8. 稀有、稀土、稀散矿产

新发现矿产地 6 处(大型 1 处,中型 4 处、小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19 处(普查 5 处、详查 5 处、勘探 9 处)。

9. 磷矿

新发现矿产地 2 处(大型 2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6 处(普查 2 处、勘探 4 处)。

10. 石墨

新发现矿产地 4 处(大型 1 处、中型 2 处、小型 1 处)。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 9 处(普查 9 处)。


02 基础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完成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 3.9 万平方千 米,工作程度提高到 45.5%。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完成 1:5 万重力测量 0.2 万平方千米,1:25 万区域重力测量 5.2 万平方千米,航空物探 8.5 万 测线千米。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 1:5 万地球化学调查 2.8 万平 方千米,1: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2.1 万平方千米,1:2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1.8 万平方千米。圈定清洁土壤面积 1.2 亿亩,圈定富硒(锌)土地 913 万亩,有力支撑了国 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和土地资源管理。

矿产地质调查。完成 1:5 万矿产地质调查(含矿产远景 调查等)2.7 万平方千米,圈定物探化探异常 901 处,圈定 矿致物探化探异常 32 处。

海洋地质调查。深化 1:100 万海洋区调成果,出版地质图、构造图、地形图、地貌图、环境地质因素图、表层沉积 物类型图、新时代盆地分布图和《中国海域 1:100 万区域地质调查》系列志书性专著。推进 1:25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推进黄海长岛、南海永兴岛等海域 1:5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编制《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地形地貌调查报告》。


03 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完成 1:5 万水文地质调查 2.5 万平方千米。实施全国地下水年度统测,形成全国首套地下水储量数据,查清地下水资源的存量家底。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高效 运行,完成 10171 个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运行维护,获取水位数据 8900 余万条。长江、黄河、松辽等重点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持续推进,分析黄河流域近 20 年水资源及 水资源开发量变化趋势,提出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地表水- 地下水联合调控对策建议,开展海河流域重点地区水平衡研究。

环境地质调查。完成 1:5 万环境地质调查 3.0 万平方千米。继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 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区或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评估长江中 游湖泊形成演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中下游的生态影响, 支撑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转向规划编制。完成粤港澳大 湾区活动断裂、水资源承载能力等 10 余份规划建议报告。强化京津冀三省(市)联动,深化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研究。完成雅下水电工程地质安全风险初步评价,提出应防范的重 大地质安全风险。

地质灾害调查。完成 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24.7万平方千米,1:5 万地质灾害调查 0.4 万平方千米。支撑第一次全 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大力推进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的  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形成浙江临安、四川喜德、云南泸水等 38 个县、镇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示范样板。完成 121 万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综合遥感识别,新发现 疑似隐患点 11482 处。完成 I 代滑坡仪定型量产,实现从“群测群防”向“人防+技防”转变,完成 17 个重点省份 2.2 万余处滑坡仪安装并网,汛期成功预报 43 起灾情,有效预警226 起险情。

地热调查。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干热岩“注采-换热-发电”全流程技术体系,攻克循环连通采热五大技术,成功实现试验发电与稳定并网,迈出干 热岩开发关键一步。在冀中坳陷南部凸起区钻获碳酸盐岩热  储 4000 米深温度最高地热井,孔底温度 135℃,单井可供暖 面积超过 25 万平方米。


04 地质科技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获得最年轻火山活动年龄刷新月球演化认知。研究证明了月球在 19.6 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 动,确认了嫦娥五号玄武岩起源自月球深部,修正了国际通 用的太阳系岩石质天体表面研究的“遥感陨石坑统计定年曲 线”,填补了月球演化历史中 30 亿—20 亿年间岩浆活动记 录的空白,将月球“已知”地质寿命延长约 10 亿年。

我国首套大深度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成功 研发并应用。聚焦实用化、大深度需求,突破瞬时千安级多 波脉冲发射、动态强干扰下微弱信号提取、复杂气动外形飞 行器改装与试飞、数据精细化处理及三维正反演等技术难 题,成功研发了全自主技术 iFTEM-II 型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 磁勘查系统,关键性能指标超过国外同类型系统。

深海近海底精密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成功并形成生产性应用。研发了深海高精度探测关键技术。近海底地震、重磁 等探测技术取得零的突破,自主创新形成了深水双船拖曳式 海洋电磁探测技术;突破了“深潜、深钻和深海长期观测” 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机,“海马”号深 潜器创我国深海遥控深潜器多项作业纪录;构建了自主研发 的“三位一体”深海立体探测体系和深海公共试验平台体系。

深部矿产资源智能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提出了“三位一体”深部预测方法体系并研制了首套深部三 维可视化综合信息预测评价平台系统。实现了深部成矿地质 构造重建理论与方法创新,研发了深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结构分析等深层次异常信息提取新技术。成果应用于不同国 家重点整装勘查区,取得多处深部(2000 米以下)找矿突破。5000 米智能地质钻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成功并应用。从小直径绳索取心钻进口径系列、钻柱方案、套管程序、装备 配套、关键技术研发、软件研发、平台建立、标准规范、实 践应用等方面形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以绳索取心工艺为主 体的 5000 米特深孔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体系。

岩心多参数数字化技术设备研发成功。持续攻关岩心扫 描、数据处理与解译分析等数字化技术,将岩心数字化参数 由图像拓展至矿物、元素、磁化率、电阻率、密度、P 波速 度等各类物化参数。持续攻关量化识别技术,在岩心颜色及矿物量化解译识别方面获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组织编制了岩心数字化系列标准规范。 滇黔相邻区沉积型稀土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查明新类型沉积型稀土的赋存状态主要以纳米级矿物形 式“束缚”于黏土矿物层间;形成了 4 项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了“纳米晶型转变-稀土靶向分离”冶金一体化技术。完成 沉积型稀土扩大试验,初步确定沉积型稀土盈亏平衡品位为 0.29%。建立了 ELIP 岩石系统控源、古地貌古环境控相、黏 土矿物重结晶捕集纳米稀土矿物成矿的沉积成矿模式。

西北地区构造—古地理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将罗圈冰碛 岩时代限定为埃迪卡拉纪,提出华北与全吉地块在埃迪卡拉 纪-寒武纪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史。识别出北山地区石 炭-二叠系 27 个微相和 14 个相组合,建立了该阶段沉积岩的 源-汇模型。获得了东天山晚石炭世的古地磁结果,重建了古 亚洲洋晚石炭世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与演化史。

深部热能原位开采与储层强化增产技术研发成功并应用。建成 4200 米超长重力热管采热试验系统,首次采用氨 工质进行循环采热,在不抽取地下热水条件下完成单井高效 采热。创新碳酸盐岩热储增产改造技术,实现深部低渗透性 碳酸盐岩热储产能大幅提升。


05 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


地质资料服务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资源积累持续丰富,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接收汇交成果地质资料 4.12万档。截至 2021 年底,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成果地 质资料馆藏总量 69.48 万档,同比增长 6.3%;原始地质资料 馆藏总量 5.66 万档,同比增长 15.2%。地质资料基本服务提 质增效,部省两级馆藏机构接待到馆用户 1.77 万人次,提供资料利用服务 1322.05 万件次;各级馆藏机构地质资料网络服务 600.54 万人次。部省两级馆藏机构深入推进社会化服 务,积极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保障资源安全、各类规划编 制、生态修复、抗震救灾等提供专题服务。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 心门户网站上线运行,提供超过 20 万件馆藏地质资料和超过 4700 件各类国内、国际地质图的网络地图服务,发布 22 套 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数据集。实物中心和省级馆藏 机构推进岩心数字化与信息共享工作,已有 25 个省级馆藏 机构开展岩心数字化工作,全国数字岩心系统实现上线运 行,重要实物图像新增 2 万米岩心图像数据,全国实物目录数据更新 33 万条,新增重要钻孔数据 5 万个。


地质勘查行业情况


2021 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行业发展呈现“三增一减” 的变化特征。“三增”为地勘队伍规模、收入和人均工资稳 步增长,“一减”为地勘行业地勘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减少。


01 地勘单位人员情况


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地勘单位在职人员 42.83 万人,同比增长 5.6%。其中,地质勘查人员 17.04 万人,工程勘察与 施工人员 8.65 万人,其他人员 15.41 万人,同比分别增长 4.6%、16.1%和 2.5%;矿产开发人员 1.73 万人,同比减少3.4%。

在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 14.16 万人,同比增长1.4%,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分别为 4.65 万人和 6.73 万人, 同比分别增长 6.7%和 1.1%。

2021 年,全国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在职人员 4.48 万人,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在职人员 21.17 万人,同比分别减少 5.5%和 0.6%;其他地勘单位②在职人员 17.18 万人,同比增 长 19.4%。


02 地勘单位收入情况


2021 年,全国地勘单位实现总收入 4047.24 亿元,同比 增长 22.6%。其中:地质勘查收入 574.17 亿元,工程勘察与 施工收入 2128.51 亿元,矿业权转让收入 12.45 亿元,其他 收入 886.3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3.0%、45.8%、28.5%和 32.2%;矿产开发收入 113.06 亿元,财政拨款收入 332.71 亿 元,同比分别减少 9.4%和 7.5%。

2021 年,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实现总收入 418.02 亿元,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实现总收入 1449.69 亿元,其他地勘单 位实现总收入 2179.5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0%、13.2%和 36.2%。


03 地勘单位资产负债情况


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 7555.78 亿元,总 负债 3970.3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5.8%和 28.8%。资产负债 率 52.6%,同比增加 1.1 个百分点。

截至 2021 年底,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总资产 1052.95 亿元, 总负债 451.0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0.5%和 37.6%。资产负 债率 42.8%,同比增加 5.3 个百分点。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 总资产 3206.52 亿元,总负债 1492.35 亿元,同比增长 18.3% 和 17.4%。资产负债率 46.5%,同比减少 0.1 个百分点。其他 地勘单位总资产 3296.32 亿元,总负债 2026.96 亿元,同比 分别增长 39.2%和 38.3%。资产负债率 61.5%,同比减少 0.5 个百分点。

2021 年,全国地勘单位地质勘查设备原值 285.30 亿元, 同比增长 10.2%;地质勘查设备净值 123.13 亿元,同比减少 4.7%。


04 地质勘探人员工资情况


2021 年,全国地勘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人均工资实 现稳步增长。2021 年,全国地勘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491.40 亿元,人均工资 11.34 万元/年,同比分别增长 9.8%和5.9%。

2021 年,中央管理地勘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60.23 亿 元,同比减少 0.1%;人均工资 12.67 万元/年,同比增长 5.1%。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244.20 亿元,人均工资 11.44 万元/年,同比分别增长 3.6%和 5.2%。其他地勘单 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186.97 亿元,人均工资 10.86 万元/年, 同比分别增长 24.8%和 8.4%。


05 附录


8.jpg


(本文来源:自然资源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