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议会批准跨境铁路合作协议,助推煤炭出口增长

蒙古议会批准跨境铁路合作协议,助推煤炭出口增长

摘要


2025年3月27日,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正式批准了与中国关于嘎舒苏海图至甘其毛都跨境铁路建设、煤炭贸易及塔旺陶勒盖煤矿扩建的合作协议。这一协议的落地标志着蒙古国煤炭出口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中蒙双边贸易的深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协议的多层次推进


该协议的推进历经多个阶段。


早在2023年,蒙古国议会便通过了《关于修建嘎舒苏海图至甘其毛都跨境铁路的若干措施》(第68号决议),随后于2024年12月27日批准了《关于批准建立蒙古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修建嘎舒苏海图至甘其毛都跨境铁路的协定的基本指导方针》(第58号决议)。


此后,根据《国际条约法》,蒙古国政府对协议草案展开讨论,并在2025年1月27日提交议会经济常设委员会及安全与外交政策常设委员会审议。


最终,蒙古国政府于2025年2月14日在中国哈尔滨与中国政府正式签署该协议,为最终立法奠定法律基础。


在联合工作会议中,中蒙双方围绕跨境铁路合作展开了深入磋商。蒙古方面提出了三项主要建议:


铁路轨距问题:要求遵守标准化轨距,并在运营后允许第三方货物运输。


铁路建设方式:建议采用统一设计、统一承包的模式。


煤炭定价机制:要求依据近期市场价格设定基准价。


其中,中方接受了蒙古国关于铁路轨距的建议,并提出以“长期合同最具竞争力的价格”作为煤炭初始定价标准。


但对于“统一承包”方案,中方则未予认可,认为应通过竞争性招标确定建设方。


蒙古国政府因此表示,将依据《国家和地方财产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法》,尽快由国家采购机构启动建设承包商的招标程序。


蒙古煤炭出口的战略意义


作为全球重要的煤炭资源国,蒙古国的经济高度依赖矿产出口,特别是对华煤炭贸易。


近年来,受全球能源需求上升、地缘政治变化以及中国“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蒙古煤炭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蒙古国主要煤炭出口通道依赖公路运输,而铁路运力的短缺导致煤炭出口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影响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嘎舒苏海图至甘其毛都跨境铁路项目的推进,正是蒙古政府优化出口渠道、提升煤炭外销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数据来看,2023年,蒙古对中国出口煤炭约7500万吨,占其煤炭总出口量的90%以上。


而塔旺陶勒盖煤矿是蒙古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未来产能扩张将进一步提升蒙古的煤炭出口规模。


此次铁路项目的建设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还能促进蒙古国《主权财富基金法》的实施,确保矿产收入的合理分配,增强国家财政稳定性。


铁路项目的商业竞争格局


在此次跨境铁路合作中,多家企业有望参与相关建设及运营。


蒙古方面,包括国家矿业公司Erdenes Tavan Tolgoi、蒙古国铁路公司(MTZ)及私营煤炭开采企业均对项目表示关注。


而中国方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以及参与煤炭贸易的国有能源企业,如中国神华、中煤能源等,也有可能在后续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挥作用。


在铁路建设模式上,尽管蒙古国希望采取统一承包的方式,但由于中方倾向于竞争性招标,最终可能采取国际化招标模式,引入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多方竞标者。


随着该铁路项目的推进,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煤炭物流及贸易合作均有望迎来新的商业机遇。


中蒙合作步入深化阶段


嘎舒苏海图至甘其毛都跨境铁路的落地,标志着中蒙在能源及基础设施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深化。


对于蒙古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提升煤炭出口竞争力的机会,也是其优化国家矿产资源收益分配的关键举措。


而对于中国来说,该项目有助于稳定煤炭供应链,降低进口运输成本,并推动两国贸易往来进一步升级。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蒙古国如何在扩展煤炭出口的同时平衡环境保护需求,以及如何在国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中维护本国利益,仍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铁路项目的落地,将在未来几年对中蒙经济合作、区域能源供应及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中亚产业研究)

发表评论